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

永和再遇聯合麵店--將被遺忘的道地酸辣味

圖片
曾以為,南陽街聯合麵店那股慓悍的酸辣味,應該只能在記憶裡尋覓了,沒想到,竟在一水之隔的永和拾得。 曾有朋友說,到餐館點個酸辣麵,會問有沒勾芡的,多半嘗過聯合麵店的滋味。 的確,小時候在家喝酸辣湯,總是胡椒面提味的家常味,木耳、筍絲、嫩豆腐、豬血作主材,要勾芡、加鎮江醋的那種。喝完讓人滿頭大汗、直呼爽快。 但要嘗過聯合麵店酸辣味,才知還真有這種拿著辣椒、紅油、花椒拌著高湯、加白醋的酸辣麵。 霸道、粗放,配著有嚼勁的家常面,在那個麻辣火鍋還未引領風潮的年代,聯合麵店的酸辣味就是王道。 聯合麵店擠在窄窄的信陽街上,離公園路那頭不遠,一進門就是貼滿方格磁磚的大灶,很有點 COSPLAY 浴室的味道,更占掉門面一半。 灶上兩只大鐵鍋,熬著牛肉湯和麵湯,下麵時水霧氤氤 ; 店裡青綠色磁磚 、 磨石子地板與塑膠筷子,在慘淡的日光燈映照下更顯油膩 。更別提掌櫃、下麵、跑堂的老伯伯,總是穿著白汗衫,個個手 臂 上 刺著殺朱拔毛;上麵像用甩的上桌;夥計大到嚇人的嗓門,隔幾條街都能聽到「大紅油、小擔擔」的叫聲。 場地不怎麼樣、服務也不怎樣,可回到麵的原味,那種辣的狠勁,湯上浮著厚厚一層辣油,跟著花椒香氣直達大腦的刺激,真讓人一試難忘。 有時實在受不了酸辣湯麵一根根麵條瀝不清的紅油勁,酸辣炸醬便成首選。花椒、麻醬和肥瘦肉爆炒的炸醬在碗裡,和著麵條、蒜泥、蔥花一同攪拌;學生總會要下麵的老伯伯多加幾勺牛大骨熬成的高湯,衝下去成了酸辣湯麵加炸醬,肉香、肉末也讓酸辣味不再這麼傷。 菜單極簡,牆上壓克力板用毛筆寫著牛肉麵、牛肉湯麵、紅油燃麵、白油燃面、麻醬麵、酸辣麵、酸辣酢醬麵、酢醬麵、擔擔麵、榨菜肉絲麵幾種;小菜也不多,擺在入口桌上,海帶絲、小魚辣椒與干絲算最受歡迎的幾種。 到這消費以學生居多,少見點個 80 元一碗牛肉麵的客人,一般叫碗酸辣麵、擔擔麵,或燃面,加上乾麵附送的牛肉湯,隨便打發一餐也就算了。 不過說實話,他們的紅燒牛肉湯並不講究,口味又重,要光點牛肉麵而沒酸辣味,反倒失了特色也不甚美味。 人都會老去,店亦如此。 短短幾年間,南陽街店面從改門面、改裝潢,接下來大頭貼、拉麵店開的開、關的關,酸辣麵的味道、汗如雨下的痛快、跑堂的外省伯伯,與那個逝去的年代,俱往矣;只留些許殘片在記憶當中

管爺在立法院看的《古春風樓瑣記》是本什麼書?

圖片
電視 新聞 上看到 , 國發會主委管爺好大官威 , 不聽立委趙天麟質詢 ,在國會議場大看 《古春風樓瑣記》 。真是自尋煩惱啊! 不過呢,雖然我先前對管爺印象很差,就像他犯過全天下建中學生都犯過的毛病;但經過這麼一炒作,他在我心中的分量可加分不少啊!,因為想看通、看懂《古春風樓瑣記》這本書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。 《古春風樓瑣記》是近代高拜石老前輩所著筆記小說。他從 1958 年開始,在新生報連載專欄,逐篇臧否人物,追憶逸史舊事, 12 年間從未間斷,前後發表 300 餘萬字,見報後隨即集結成冊、陸續出版,直到 1969 年過世為止。 我生也晚,沒看過古本《古春風樓瑣記》;直到 2002 年正中書局重新發行後才接觸這部書。記得當時書展看到這部剛出到 20 卷的筆記小說,真是驚為天人,沒多久就翻完整本,再捨不得也只好自掏腰包買了下來。畢竟,真難想像這年頭還有人能花力氣做好這水磨工夫,直是民國版「世說」了嗎。 這或許是我們的運氣,讓《古春風樓瑣記》這部民國史活化石,就在台灣被保留了下來,因為在我看來,這部書可說與唐魯孫談北京、論飲食的作品,堪稱當代雙壁,作為清末民初那個時代的留影,直追《東京夢華錄》,與人如潮水、起伏來去的逝水年華了。 講起來,這部書好就好在忠實記載各種來自稗官野史的談話、掌故,更多涉及當代人物留世行述;因知者眾多,隔今世不遠,竟能補正史之不足,堪稱當代傳記文學先驅。尤其高拜石讀史、閱人自有獨到之處,多有春秋筆法,也在行文之間偷偷偷渡不少概念進去。 但就因為牽涉晚清與民國人物太多、太廣,脈絡複雜,行文又是文白相間,沒一點本事,基本上真是看不懂這本書的。所以比起總質詢,這部書帶來的腦力激盪應該是以百倍計吧? 例如,當時的人多以「字」行,並為尊者諱,很多名字都僅留字或號,光是文中提及的人物是誰,可能就要先猜個半天。像袁項城、袁寒雲、蔡松坡,大家看慣了近代史,可能還推敲得出來;但張文襄公、李合肥就不太好猜了吧?除非你是搞中國近代史,要搞清楚「二陳湯」來歷的應該更屈指可數。 所以,能把《古春風樓瑣記》當休息讀物,的確很有幾分才氣。 當然,這部書也並非完美,作者難免照遠不照近,以免惹禍上身。也因此在這麼長篇累牘文章中,高拜石始終多談晚清人物、文人墨客,軍閥事跡與舊聞,卻鮮少論及國共兩黨要員的

軍中樂園的暗黑童話--你隨時都可以買單;但休想離開

你可以討厭鈕承澤 , 卻不能忽略這部電影 。 不知為何 , 看過 「軍中樂園」,腦中浮現的卻是老鷹合唱團那首 充滿暴力與黑色 想像 的 「 Hotel California 」,尤其結尾那句, 「你隨時都可以買單;但休想離開」 。 鈕承澤沒有用太多渲染 、 獵奇手法 消費 八三么 這個議題 。 就他的切入點,軍中樂園只是既存事實,是故事發生的舞台;對人性點滴的刻劃,蓋過對黨國、群體,甚至道德的訴求。 因此這部片從一開始,談的就是大時代下一幕幕小人物悲喜劇,不斷清唱著「大江東去」 (RIVER OF NO RETURN) ,暗喻著「大江大海」,甚至「再也回不去」的命運,而非謳歌於那個年代逝去的傳奇。 也因視角的選擇,讓畫面無論多明亮,總壟罩在黑暗與壓抑氛圍中,有意無意間,將這外陷於烽火包圍,內在依附於性、暴力與權力堆砌的人性煉獄,暗喻為風雨飄搖的台灣;抽到金馬獎的阿兵哥、思鄉的老兵、有所圖的神女,都被禁錮在這唯有子彈與飛鳥能離開的孤島。 在這謊言之島,四處都是訴求忠誠的標語,隨時都在準備反攻的戰鬥,但所有的人都在說謊;連攻擊敵人的砲火都可以是假的、有選擇性地開火。 在這錯置的時代,不但欺騙別人,更要欺騙自己,才能苟活下去。 於是,十萬官兵性需求是真的,卻編織出軍中樂園、報效國家的謊話;妓女欺騙著嫖客;兵丁欺騙著憲兵;被欺負的新兵騙過部隊逃兵,抱著籃球泳渡海峽;連死人身上剝下的手錶,都可騙說是父親的傳家寶。 菜鳥騙長官有辦法幫他寄信回鄉;在大陸被拉伕打仗、有家回不得的老士官長 , 騙自己總有一天要回家盡孝,還有個深愛自己的妓女。有好心 、有刻意 ,這是個無所不騙的國度 ,才能勉強撐住了架子 ,卻也隨時會垮掉 。 士官長老張明明知道,他只能送出一件件首飾、黃金,才能在這軍中樂園的片刻、騙得這妓女歡心。他明明對軍法戒慎恐懼,卻深藏著一封封小寶代筆的家書,渾然不覺盡是寄不出的信;直到身死,才與這國家頒給他的英雄證書同化為灰燼。 在這得過且過、用謊言虛構存活意識的環境裡,陳意涵飾演的阿嬌卻是個反諷的存在。 她擁有青春與美貌,卻被囚禁在絕望的島上,坐看歲月流逝,事故的她更看穿自己一輩子必須背著過去而活,因此她選擇刺傷別人、也刺傷自己,嘲笑所有以忠誠為名的男性,一一戳破那見不得光的窗紙。 阿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