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沙鍋如何問?璺到底?
這幾天突然想起了到香港吃煲仔飯,包括九龍城的添樂園、西環的坤記、廟街的興記,其實都各有特色,也都面臨觀光客大量光顧後,料理水準能否維持高檔的問題。 在台灣,好吃的煲仔飯就更少了,大概就屬東區的粵香園了。順道說一聲,粵香園煲仔飯雖佳,但做得最好的餐點應該還是滑蛋蝦仁之類滑蛋系菜色,火候、用油 ,最後呈現的滑嫩程度,都很高明。 所謂「煲」,就是用文火煮食物,煲仔飯就是用炭火慢慢地燒熟砂鍋裡的飯和食材,所以又稱砂鍋飯、砂煲飯,只是過去大排檔多用炭爐把砂鍋內的飯先煮熟,再放上食材用炭火慢慢蒸熟,現在為節省時間,都是直接用煤氣爐把煲仔飯煮熟後,叫菜時再把食材放在炭爐上蒸過一次,省工又省時,但味道也就改變了。 不過今天不講煲仔飯,而是來講與煮飯、煮湯的砂鍋有關的歇後語: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。絕大多數人應該都很清楚,這句話代表了追根究柢,或怪人詰問不已。不過小時候也常搞不清楚,問到底又何須打破砂鍋呢? 原來「問」這個字,其實是一個古字「璺」的同音字,意指玉石、骨頭、陶瓷、玻璃等器物上的裂痕,漢代揚雄在《方言·卷六》即指「器破而未離謂之璺」;或指「玉破也」。古人燒灼龜甲占卜,其上紋路也稱「璺」。 回到飲食,由於砂鍋之類的陶土器皿材質偏脆,稍不小心擊打就極易出現絲絲裂縫,雖沒到碎裂的地步,但裂紋會從頂裂到底部,所以才會出現「打破沙鍋」,隱射「璺到底」的歇後語用法,元劇裡也多有「打破砂鍋璺到底」此對白。 只是隨著「璺」這個字越來越冷門,才直接用「問到底」這個雙關詞彙來替代。甚至早在北宋的黃庭堅,其《拙軒頌》中便有「打破沙盆一問」的用語,所以在文學之外,日常用「問」恐怕早就流行了。 不過類似用語在廣東話裡要顯得更復古一點。現在粵語是說「打爛沙盆問到篤」,沙盆也就是砂鍋,璺通問,這都沒有問題。之所以用「篤」,是因為在粵語有「盡頭」的意思。 只是說來好玩,一如「璺」演化成「問」,「篤」也是從「豚」字演化而來。「豚」,即臀部,引伸義為器皿底部、盡頭;所以從廣東話,還要說成「打爛砂盆璺到豚」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