復興鍋是甚麼東東?

前幾天到孫立人官邸更新後的陸軍聯誼社餐廳聚餐,點了個復興鍋讓賓主盡歡,那到底「復興鍋」是個什麼東西呢?

基本上復興鍋就是有雞、有蹄膀、加上白菜、粉條的什錦火鍋,也有人稱一品鍋。之所以取名「復興」,當然與國軍有關,這鍋子特別要裝在內外兩層、鑲著陸軍軍徽(?)的特製鐵鍋上桌,才算得上道地。

現在,台北大概南昌路 #陸軍聯誼廳、博愛路 #三軍軍官俱樂部、長沙街 #國軍軍官俱樂部都有賣,價錢則略有差異。

一說,復興鍋起源是因為國軍長期在金門留守,大多農曆過年無法回家圍爐,又沒經費外燴,所以蔣經國新年巡視離島時看到軍中伙食欠佳,特別指示部隊添個年菜讓官兵打打牙祭,讓大家過個好年,鼓舞士氣,所以才加了個豐盛的大鍋,成為許多人的軍中回憶。至於之所以叫「復興」,嗯,那個823年代,你知道的。

不過據劉安祺(國軍一級上將,曾任金門防衛司令)口述歷史,復興鍋是他在駐防金門期間發明(梅花餐亦同),其實就是鄉下的大鍋菜,鍋裡加了牛肉、蔬菜、豆腐、蘿蔔一同燉煮,講究要爛、要熱、味道要混和,之後才被蔣經國帶到國防部、中央黨部發揚光大。

因此坊間也有一說復興鍋來自復興崗政工幹校的菜色,蔣經國主持過年或結業典禮餐會時必備桌菜就是了。

但據逯耀東老師的記載,老蔣每年在中山樓宴請國大或全國教師,復興鍋也是必備佳餚,同時加上四個小菜,就是所謂的梅花餐了。據說老蔣的復興鍋份量十足,除了雞與火腿,通常還要多一隻鴨和十顆雞蛋。其中一道小菜必是江浙的油悶筍,老蔣的家鄉味,他也必提要帶著大家回去,只是最後也跳票了

其實復興鍋固然有鄉間雜菜鍋、什錦火鍋的影子,與現在上海與江浙的一品鍋系出同源,但過去台灣講究勤儉建軍,復興鍋多半雞肉、蹄膀或魚頭搭配時蔬,在官兵鐵製臉盆裡雜煮就上桌了,現代人當然吃不慣這種五大山粗、油膩膩湯菜,所以也略作了調整。

例如現在鍋材更加豐盛,有雞、有炸蹄膀、炸蛋,有時還有金華火腿,連帶蛋餃、魚丸、冬筍等其他食材,都是先過熱水燙熟或過油,所以油膩感並不重,加上白菜、香菇、開陽或干貝等備料一同細火慢燉起碼四到六個小時,最後並佐以凍豆腐、粉絲上桌,湯頭喝起來口感鮮甜濃郁,肉類吃起來骨肉分離、軟爛綿密。

也因此復興鍋和其他火鍋不同,講究原湯原味,喝完了也不再加湯。同時一定是預定菜色,非要提前預訂才能上菜,沒辦法臨時端上桌。

同時上菜時要放在兩層的鐵鍋中上桌,主要是內外鐵鍋間的空隙剛好可以發揮保溫效果,無需另加火源或架電磁爐。記得過去在三軍軍官俱樂部吃這道菜,從上菜到長官致詞要拖個二十多分鐘,要沒這個雙層鍋具,火鍋很快就涼了,到時不但風味無存,油膩感也跟著就跑出來了。

當然,餐具設計反映了時代與技術的侷限性,過去軍中沒錢添置什麼電磁爐,加上軍人用餐快,雙層鐵鍋設計就夠用了,犯不著多加這麼多電器設施。道是現在到軍中餐廳用餐,上個鍋子、斗大的銅製軍徽就安在鍋上,用餐條件雖然粗了些,但也添加更多懷舊與軍伍氣氛,的確很可以一試。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禾花雀,百年來第一種被人吃絕種的生物?

茯苓糕與反清復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