曇花、鯗魚與仙鶴


 有看過曇花開嗎?

小時候,我奶奶說,曇花最好種了,尤其在台灣。因為曇花最怕霜凍,喜歡溫暖濕潤,只要在院子裏找個太陽照不到的犄角旮旯隨便種種,曇花就活了。

可曇花活和曇花開是兩回事。曇花每個花苞一年只開一次,而且花苞太大,隨便碰碰或大雨澆灌都會磕壞了,所以每逢三四月花開季節,就要小心翼翼地像對待祖宗牌位一樣捧著、護著,把曇花移到盆裏,接著幾天多放蛋殼、魚骨施肥,就是希望土壤肥沃些,讓花開得好看。

曇花又是種有風情的花,只會留個要死不死的花苞垂在枝條上,要催開花還要反覆拿燈照著,或開或關一連十幾天,直到把曇花給弄混了,還要等好幾個小時才有點動靜,有時直至深夜,花苞才緩緩綻放到極致。直到力氣催盡,璀璨地如玉盤的曇花緩緩收起。忙和一整年,大略不過品味這一盞茶的功夫。

可是大人能等,小孩可等不及了,小時候總不耐煩爲何如此折騰?記得有次,我奶奶爲了打發我,特地將晚飯剛吃完的魚頭骨給洗淨了,就在曇花邊上,拆了魚骨,先是用力一吹,把魚頭骨裡的腦髓清空了,接著像變魔術一樣,一轉眼,先是把下巴骨拆開兩半,接著沾著南寶樹脂,從翅膀、到鳥頭、鳥頸、身體、鶴嘴、翅膀,用雙手輕巧地拚出一支昂首呼嘯的小小仙鶴,那時只能說是瞠目結舌了。




據老人家說,她年輕時眼力好,不用白膠,光靠手感就能憑空拼出一隻鶴來。只是好玩歸好玩,就是沒想過把手藝學起來,就連手巧勝我百倍的爸爸,也說搞不懂我奶奶變的把戲。

等長大了,連奶奶用的哪種魚都忘了。家裏常吃的黃魚、鰱魚都對不上號,似乎根本沒聽人玩過拆魚骨拚仙鶴這玩意。

說來很巧,前幾天看到FB有則「港情趣:繼承嚴母手藝 魚骨變仙鶴」新聞,說的正是「魚骨仙鶴」這玩意,還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,真是衆裏尋他千百度!至於尋覓多時的那條魚原來就是曹白魚,也就是鯗魚,或稱鰳魚啊。(https://hk.lifestyle.appledaily.com/lifestyle/special/daily/article/20150216/19041045),,



其實早該想到,那時魚骨留下來一股熟悉而略帶腥氣的海味,不就是魚鯗的味道嗎?所謂魚骨仙鶴,也就是明清時期發端的「鯗鶴」罷了。鯗,就是醃製的魚乾,是江浙人千餘年前發明的料理方式。黃魚做的白鯗、鰻鯗都是其中佼佼者,為下酒佐飯妙方,但唯有鰳魚做的鯗,可以直接以「鯗」名之。

鯗魚味極鮮美,尤其魚鱗含脂,與鰣魚有異曲同工之妙,魚鯗肉、鯗凍肉更是江浙年菜之上選。但魚刺多而細,讓饕客傷透腦筋。

但也唯有鯗魚頭骨可拆出頭部、腮部、嘴部七塊骨頭,以尖刺穿細孔或縫隙,一步接一步,一絲不苟、巧奪天工地拼成仙鶴模樣,卻又因手法或拼接角度不同而有昂然獨立、振翅欲翔等千百種姿勢,讓人讚嘆大自然造物竟如此神奇而能栩栩如生,但鯗魚骨保存不易,往往幾天也就發黃、碎掉了。

看到精巧如鯗鶴易逝,想起美如曇花一現,人生海海,亦復如是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禾花雀,百年來第一種被人吃絕種的生物?

復興鍋是甚麼東東?

茯苓糕與反清復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