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臘八、臘八粥到八寶粥

#臘祭 #臘八 #臘八粥 #八寶粥





昨天是農曆十二月初八,俗稱臘八,小時候讀唐魯孫文章,「送信的臘八粥,要命的關東糖」,實在非常傳神,因為從喝臘八粥開始,接著掃房、請香、 祭灶、封印、辦年貨、小年夜,到除夕辭歲,新的一年也就到了。


上一篇談「從臘肉、臘月到臘味合蒸━#臺北哪裡買臘肉」文章有提到,「臘」其實是上古時代傳下來的一種祭典,在歲終以圍獵獵物祭祀祭祀祖先和滿天神靈,為「一歲之大祭」,臘月因此得名。

直到後來臘祭才逐漸演變成祈求豐收、吉祥和避邪的儀式。所以特別拜神農、后稷,以及其他六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或自然物,以求五穀豐登。例如貓或虎就在臘祭祭拜對象之列,感謝他們捕捉老鼠或獵捕野豬,保護糧食禾苗;我們現在的城隍信仰也是隨臘祭而奠基。

臘月之祭,一如北齊詩人魏收寫道,「凝寒迫清祀,有酒宴嘉平」。但原本日期並不固定,直到漢代才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,同時加入驅儺驅疫儀式。現在臘月初八辟邪迎春習俗是到南北朝固定下來,所以俗語有云「臘鼓鳴,春草生」,並逐步衍化出臘八節、祭灶等傳衍至現代的節日。

後來倒是民間轉換了擊鼓驅鬼的驅疫形式,變成讓小孩吃些炒豆、炒麥等炒爆的穀物,俗稱「咬鬼」;或傳說顓頊三個兒子死後變成的惡鬼單怕赤豆,故在臘八這天以赤豆打鬼、祛疫迎祥,且以紅小豆、赤小豆熬粥食用。不知道日本至今仍流傳的擲豆驅鬼、納福習俗,是否從此轉化。不過民間吃臘八粥因為主要配料有了紅豆、紅棗,也以紅色為時尚。

其實臘八粥的由來主要還是與唐宋年間佛教盛行有關。
相傳釋伽牟尼成佛前餓昏倒地,牧羊女以地上冒出蓮花的乳糜餵救。之後釋伽牟尼在菩提樹下苦思,終在十二月八日成佛。

因此,臘八成為佛教的「佛成道日」、「法寶節」,兩種習俗日漸合一,臘八當天不但舉行浴佛法會,並煮粥敬佛,施粥祝頌,就是臘八粥了。加上唐太宗勅停臘日,下詔停止臘八的畋獵,對動物僅行三驅之禮,因此臘八的臘祭儀典色彩就越來越淡,到清代更直接稱「佛臘」了。

喝臘八粥禦寒或禮佛的傳統最晚起自宋代。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,當天諸大寺作浴佛會,並送「七寶五味粥」與門徒信眾,謂之臘八粥。俗稱「佛粥」。南宋《武林舊事》也說:「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覃、柿、栗之類作粥,謂之臘八粥」。

陸遊《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》詩更寫道:「臘月風和意已春,時因散策過吾鄰。草煙漠漠柴門裡,牛跡重重野水濱。多病所須惟藥物,差科未動是閒人。今朝佛粥交相饋,更覺江村節物新」。所以宋代就有互贈臘八粥祝平安習俗了。

到了元代,宮廷於臘八當日賜百官雜果粥品,之後數百年,臘八粥傳統不斷,例如清代《燕京歲時記》所記:「臘八粥者,用黃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紅豇豆、去皮棗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紅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紅糖、瑣瑣葡萄,以作點染」。

當然也有人加米仁、桂圓、蓮子、胡桃、松子共煮,因作料繁多而有「八寶粥」之稱。在民間,這些剝果滌器程序需在初七徹夜做好,待天明粥熟後,先供佛再分饋親友,或送窮苦人家,但時間不得過午。

清代宮廷信奉藏傳佛教,對臘八粥更是重視。早從臘月初一起,內務府就會派員前往雍和宮搭棚架灶,準備以宮內的四只古銅大鍋熬粥,接著從備料到稱糧、運柴,關關講究,由大臣督辦。

連道光皇帝都曾寫道:「一陽初夏中大呂,谷粟為粥和豆煮。應時獻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濟眾普」。


宮裡規矩是初七清晨雞鳴後生火,用上等奶油、羊肉丁、五穀雜糧,乾果紅棗、桂圓、栗子、花生、菱角、核桃仁、葡萄乾、瓜子仁、金糕、青紅絲等材料共同熬煮,多達數十種,都染成碧色



一直到初八淩晨為止,必須熬粥整整十二個時辰 接著需先在佛前供粥、誦經,隨後再把第二道粥上呈皇帝與宮廷。

由於康熙曾將佛前供粥分贈諸親王、有功大臣,之後便形成慣例,這些宮廷御製的粥品會密封在模仿化緣佛缽特製瓷罐裡,送往各大臣府邸乃至於全國各地,為一宮廷盛事,也是大臣的殊榮。

只是太監、雜役上府送粥,又是一頓孝敬才能打發了。這御賜的臘八粥好不好吃,也似乎不是這麼重要了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禾花雀,百年來第一種被人吃絕種的生物?

復興鍋是甚麼東東?

茯苓糕與反清復明